东莞沙田律师网--知名律师胡正东竭诚为您服务 http://www.shatianlsh.com 东莞沙田律师事务所 免费提供法律咨询
|
民事案件
交通事故
新四化与双碳目标下,中国汽车
东莞沙田律师获悉
在“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碳中和、碳达峰”的双重碳目标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自动驾驶作为“智能”的核心之一,在监管、技术、商业化等方面不断积累和完善,即将驶入发展快车道。我们建议,为了抓住中国智能汽车的“机遇之窗”,车企和供应商应从发展路径、生态建设和人才战略三个方面重新审视自己的自动驾驶战略。
自动驾驶将颠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工具选择。这一趋势受到了政府、车企及供应商、消费者和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对于何时能够实现高水平的自动驾驶,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实现路径也不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存在争议和前景不明朗是很正常的。通过跟踪分析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三年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将驶入快车道。
推动力一:顶层规划清晰沙田律师,地方政府积极鼓励试点,推动监管不断完善
2020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目标:
2021年7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意见,为L3、L4级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奠定基础。
各级地方政府也对自动驾驶给予大力支持。截至2021年底,各地已建成20多个智能网联示范区,开通测试道路3500多公里。同时,积极在示范区开展监管试点,覆盖准入、数据安全、事故处理、技术标准等全链条。
更重要的是沙田律师,相关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的制定延续了“中央制定方案、地方政府实施试点”的思路,以地方试点为基础,推动未来国家级法律法规的制定。我们观察到,地方政府非常务实,不断推动和优化监管体系。
例如,深圳首次就自动驾驶制定了高水平的专项立法。市人大委员会牵头制定自动驾驶相关法规,系统推进立法监督。还有一个特点是,深圳的自动驾驶法规是我国首个覆盖全监管链条的法规,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方面尤其具有标杆性。
驱动力二: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热情。电气化的加速和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试运营将有助于加深消费者的认知。
麦肯锡未来出行中心的研究显示,与欧美主要国家的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态度更加开放,购买时也更加关注和愿意付费。
中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深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认知。 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将快速增长,2021年12月超过20%。与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功能的搭载率更高。在造车新势力和自主高端新能源品牌的推动下,配备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和可提供L3体验的AI芯片的量产车(“准L3”车)价格已降至200,000-300,000。元区间,2022年可能是中国准L3级自动驾驶量产开始之年。
2020年开始,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北京、上海等多个智能网联示范区投入试运营,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热烈关注。截至2021年底,上汽、百度、滴滴、天行出行、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圆融七星、AutoX等公司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已开始试点商业运营。以上海安亭智能网联示范区为例,湘岛出行(上汽)、络博快跑(百度)、小马智行、AutoX等企业累计投入商用试运营车辆100-200辆,预计占当地10%的共享出行服务车辆超过10%。
据我们现场调研,安亭居民已经习惯使用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虽然普通出租车经常在路边排队,但乘客正在使用手机下订单自动驾驶车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日均订单也达到十辆以上,接近正常网约车出行水平。我们在苏州的调研发现,共享出行服务商的试点更进一步,已经开始收费。尽管这项服务仍在推广过程中,但好奇和感兴趣的消费者已经贡献了相当多的试点车辆订单。
驱动力三:本土自动驾驶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构建先进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的企业不断涌现。
自动驾驶产业链相关的软硬件技术栈有很多。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栈的各个环节都有中国本土供应商。在核心价值链上,部分企业已经具备成为一级供应商甚至0.5级供应商的实力。与此同时,在核心算法、激光雷达、AI芯片等领域涌现出具有全球竞争潜力的本土企业。
与此同时,在私家车、自动驾驶出租车等乘用车先进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以及干线物流、港口、矿山等商用车先进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中,中国企业不断涌现。
尽管部分创新企业短期内商业变现存在困难,但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我国相关创业团队有望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此时此刻,车企作为自动驾驶的主人,必须尽快明确自动驾驶业务的战略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三个关键问题。同时,技术栈内各供应商应密切关注车企客户的决策动向。
自动驾驶业务战略定位
尽管业界对自动驾驶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动驾驶对于所有车企都具有同样的战略意义。车企首先需要明确自动驾驶业务的整体战略定位。也就是说,自动驾驶是公司打造核心差异化的重中之重,还是只是“跟上而不落后”,还是介于两者之间?这一战略定位的明确是整车企业考虑以下三大问题的前提。因此,不同企业在三大问题上的战略选择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同时,无论自动驾驶的战略定位如何,在实现L5级之前,各车企都需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深入思考自己自动驾驶业务的具体做法和差异化,比如是否可以用于自动驾驶。适用场景/ODD等方面应该根据目标客户群和竞品的特点来实现差异化,而不是根据一些冰冷的技术指标来规划自动驾驶业务。
重点话题一:L3、L4发展策略
短期来看,准L3和L3解决方案需要关注上市时间和监管要求。 2022年中国市场“准L3”量产下,本土适配海外算法或启动本土自研可能会错过竞争的黄金窗口期。考虑制定上市时间采购和业务合作策略或根据上市时间提前进行硬件预生产。埋葬了。同时,截至2021年底,国家层面的L3监管尚未明确自动驾驶事故,车企需持续关注监管动向。
从长远来看,L4发展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条路径。车企可以考虑通过辅助驾驶(ADAS)采用分步或双轨并行路线,实现L4级自动驾驶。两条路线各有优缺点,需要车企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和技术能力综合考虑。
重点议题2:中国自动驾驶生态圈建设策略
自动驾驶生态系统的建设非常关键,是车企实现产品领先和差异化体验的核心支撑。车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共生、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如何重新定义供应商?重新定义采购规则?如何开放和共享数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运用等。目前,车企和算法公司正在探索一条共建的道路。虽然这个过程不可或缺,但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找到突破传统、构建共同生态能力的方法。
此外,对于全球车企来说,基于中国法律法规、消费者习惯、车辆路况、基础设施建设方向的差异,自动驾驶技术栈需要不同程度的本土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需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实力考虑自研、本地合作(如战略合作、战略投资、合资或控股并购)或采购,以保持产品的长期竞争力。这也为中国本土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商机。预计国外车企和供应商可能会借助中国市场在自动驾驶领域建立全球竞争优势,而国内供应商也可能会选择出海机会。
重点话题三:人才布局争夺战
全球自动驾驶人才缺口较大,顶尖人才日益全球化。预计到2025年,缺口将在13,000至37,000人之间。一些车企持续积极招募国内外人才。自动驾驶团队规模已达1000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对自动驾驶自研抱有较高期望的企业需要尽早招募人才、培养团队。
汽车企业快速推动自动驾驶产业发展,为供应商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整车厂对自动驾驶战略的界定以及对上述三个战略问题的思考和选择,将对供应商产生深远的影响。供应商需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在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明确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不断迭代战略决策。
自己的价值链定位。
当前整车企业的战略决策对我们业务的长期发展空间意味着什么?例如,大部分客户群是否以自动驾驶为核心卖点,自研投入和趋势是否明显,外部供应商的长期生存空间是否有限。我们能否从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为特定的技术栈模块供应商,是试图获得采用自动驾驶后续策略的客户,还是扩大价值链覆盖范围,成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公司?
业务和运营模式的选择和迭代。
在明确价值链定位的基础上,需要对自身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针对不同类型的车企客户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包括是否要发挥1 级、2 级还是 0.5 级?如何处理与自动驾驶生态相关方的“亦敌亦友”关系?在此基础上,业务拓展、交付流程对接等具体操作又该如何调整?支撑这些变革对组织架构、人才团队和能力有哪些要求和挑战?
沙田 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